面对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等多重挑战,常州产交所紧扣“规范化、市场化、数字化、多元化”发展主线,协同推进产权交易与招标采购业务,持续提升要素配置服务能级。截至目前,常州阳光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600亿元,“要交易,到阳光”已成为区域优化资源配置的广泛共识。
全流程阳光透明 筑牢资产处置“信任基石”
“让每一笔交易都晒在阳光下”是产交所始终坚守的核心原则。通过技术与服务深度融合,产交所持续强化“常州阳光交易市场”平台的资源整合效能,实现从项目委托、信息披露到资金结算的全流程线上服务,为企业搭建覆盖交易全生命周期的“服务驿站”。平台集成数据分析与监管报送功能,既可为企业提供市场研判和决策支持,又能与国资监管系统实时互联,切实保障每一笔交易阳光、高效、可追溯。
当前,平台已成为区域内各类单位阳光交易的首选渠道,尤其在助力国有企业、金融机构等单位推进存量资产盘活与资产清查专项工作中,产交所通过量身定制规范化处置路径,有效破解资产处置“流程杂、风险高、效率低”的痛点,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价值实现。例如,本地多家银行通过平台成功转让天安工业村、天宁区中山路和劳动西路等多处房产,最高增值率达83.33%,彰显产交所市场化配置的公信力与专业实力;今年7月,新北区某国企通过平台采购“资产清查盘点及评估服务”,节资率高达42%,服务质量完全符合预期。“全程透明、节资明显,产交所的服务为我们筑牢了‘可靠屏障’。”该国企相关负责人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多元主体广泛参与 创下存量资产“增值奇迹”
产交所持续深耕股权转让、实物资产转让及资产招租三大业务,精心打造“自主交易+委托交易+专业服务”模式,以标准化流程和定制化方案提升资产价值,让闲置资产“活起来”、低效资产“优起来”,更让资产收益“超预期”。目前,服务范围已从国有企业延伸至民营企业、高校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,阳光市场入驻单位突破900家,构建起“多元主体共建、存量资产共赢”的新格局。
一系列“高增值”案例成为亮眼注脚:2025年5月,常州某民营上市企业通过平台以1亿元转让外地项目公司股权,实现非主业资产剥离与资金回笼;7月,某在常高校通过平台处置闲置资产招租项目,最高增值率达1453%,刷新区域资产溢价纪录;8月,新北区某国企一批闲置办公场所通过平台公开竞价,仅半个月便完成招租,既实现资产收益提升,又完善了区域配套服务——专业服务叠加市场化机制,让“资产增值”不再是偶然,而是常态。
拓展阳光采购服务 为民企降本增效“打开新门”
2025年上半年,常州产交所成功取得江苏省财政厅颁发的“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”,标志着平台服务从“资产交易”向“阳光采购”拓展升级。通过“制度筑基、模式创新、科技赋能、人才强基”四大举措,平台构建起全流程规范的采购服务体系:出台10余项管理制度覆盖采购全环节,推行“线上+线下”协同模式引入竞争机制,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全程留痕可追溯,并建立动态专家库与专业培训机制强化人才支撑。2025年1-8月,平台共完成采购项目1080个,平均节约率11.64%,降本增效成效显著。
值得一提的是,阳光采购服务的红利延伸至民营企业,为其破解“采购人情干扰多、成本控制难”的痛点。2025年6月,武进某民营制造企业通过平台采购2台套轧机设备,节资率达23.33%,既避免了人情维护成本,又确保了设备质量。“全程透明、不用找关系,还能实实在在省钱”,成为企业对平台的一致评价。
展望未来,产交所将深化“四化”发展路径,深度融入苏南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和常州“1028”产业体系建设,不断拓展服务边界、创新交易模式,加快向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要素市场升级,以“阳光交易”书写赋能实体经济、服务区域发展的新篇章。
|